索引號: | 749492940/2025-00024 | 公開方式: | 主動公開 |
發文字號: | 成文日期: | 2025-01-22 | |
發文機關: | 市應急管理局(市安委辦) | 發布日期: | 2025-01-22 |
體裁分類: | 其他 | 主題分類: | 應急管理 |
一、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情況分析
(一)安全生產方面
1.安全生產事故總體呈現下降趨勢。
2.建設施工領域致害因素集中。
3.道路運輸領域事故總量仍然較大。
4.較大涉險事故防控效果顯著。
(二)自然災害方面
1.梅雨量大,多流域洪水并發。
2.極端天氣頻發,降雨高度集中。
3.臺風強度大,致災風險高。
4.人員零傷亡,部分地區受災嚴重。
二、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工作主要特點
(一)安全生產方面。一是持續發揮安委辦綜合協調作用。全省率先實施“4353”工作范式,梳理完善平臺運行話語體系、規則體系、工作體系、責任體系。全年下發各類提示、督辦、通報39次。二是扎實開展治本攻堅三年行動。印發市本級行動總方案和11個重點領域、24個重點行業系統、8個市屬國企子方案,開展業務培訓2次。實施掛圖作戰、對賬銷號工作模式,細化制定任務、舉措、責任、時限“四張清單”,推進“五防”舉措落實落細,圓滿完成全年228項攻堅任務。三是聚焦重點協同推進專項整治。高位部署開展多業態多產權老舊經營場所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,制定標準規范25條、負面清單21條,排摸整治3941處,打造整治示范“樣板間”1007處。統籌開展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專項整治。大力推進城鎮燃氣老舊管道專項治理。
(二)自然災害方面。一是強化極端天氣災害防范應對能力。高效運轉“1833”聯合指揮體系,邀請“首席顧問”進駐指揮部,滾動會商110次,啟動和調整應急響應等級15次,精準發布“三單”183期;突出“五類人員”,全市共轉移27萬人次,守住“一個目標”“三條底線”。二是落實“八張風險清單”精準管控。林水部門加強大江大河水位監測預警和水利工程調度,預騰庫容,錯峰調度;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落實風險防范區巡查排險,指導人員轉移;綜合行政執法部門落實城市內澇“一點一方案”,迅速處置內澇險情;宣傳部門強化宣傳引導和輿情管控,倡導市民非必要不外出;其他部門按照分工落實落細各項舉措。三是穩步推進森林防滅火工作。市森防指辦統籌開展野外火源治理專項行動,組織林水、公安、民政、應急等部門開展森林防滅火聯合督導檢查,下發工作指示單7期,排查整改火災隱患477處。
三、下一步工作建議
(一)全力做好安全生產治本攻堅。高效運轉“4353”工作范式,聚焦建設工程、交通運輸、道路交通、危化品礦山、旅游、消防、城市運行、工業企業、商貿、農機漁業、醫療衛生以及低溫雨雪冰凍、森林火災、災害救助等14個重點領域和城鎮燃氣、電動自行車等2個專項行動,緊盯重點行業、重點部位、重點環節,實施無感監測,加強幫扶指導,全面落實安全生產“四方責任”,實現重大事故隱患“動態清零”,堅決防范2人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和較大社會影響突發事件發生。
(二)持續夯實防災減災救災基礎。按照“1833”聯合指揮體系和“1618”救援指揮體系要求,迭代升級城市安全值班值守機制,健全完善并最大限度發揮聯合指揮整體效能。要進一步完善預警叫應規則,形成多跨協同、快速響應的應急聯動體系。要不斷優化短臨預警平臺,嚴格落實直達基層的預警叫應機制,確保預警叫應叫醒到人。要推動各區、縣(市)全面落實搶險救災應急物資儲備使用管理體系建設,夯實防災減災保障基石。要推動全市涉林鄉鎮規范化建設全覆蓋,優化完善森林火災航空救援機制,提升森林火災處置能力。
(三)全面發揮基層應急消防治理體系作用。進一步強化基層應急消防管理站“小安委辦”“小防減救災辦”職能,統籌做好安全生產、消防安全、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處置工作。要依托“141”基層治理體系開展隱患排查,充分發揮網格前哨、探頭作用,及時發現處置各類隱患。要深化群防群治,組織開展“應急第一響應人”培訓教育,加大逃生自救應知應會宣傳力度,營造“人人能自救、個個會逃生”的濃厚氛圍。